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010D02一家201310


唯"行"可(育) 唯"省"可(教)
不是教育是寓教於樂=真走過(誨人不倦)
四五(和九一陽)清明 九九重陽(祭祖追思)


百日追思(孝思堂)(忠恩恕)
孝以修身曾祖顯-繼00忠由良心玄祖超-賢
思從追遠子孫昌-往00恩由精進人才辦-仁
創業莫忘先世澤-開00創世莫忘前人德-聖
傳家惟碩子孫賢-來00傳道惟碩徒孫慧-德
對年合爐(克念止衷)(志求常合)20151127~20190315
制克心猿意馬念-奉00志由良心止至善-孝
唯念惟省身家行-獻00求以愛心人人和-本
惡止改過能自新-承00知足常樂圍爐聚-春
從衷禮儀正容顏-擔00歲滿合爐大團圓-秋



萬家燈火地藏助 南山月華同註永許
得一正法眼藏慈 家有菩薩溫馨分秒



二十八=牛八一人十字四海一心穴八口=寶蓋谷
含德無間信誠真 嫻淑美善喜親朋
包容報恩眾生渡 八面玲瓏慶修同
春風化雨正教育宇
自鑑錄紀正地質文

4 則留言:

  1. 2002何謂齊家?
    夫婦.子女[同修],不能夠叫做齊家;要夫婦.子女[同心],才叫做齊家.
    家中有愛,所以道中才有愛.所以天下才有愛;不是道中有愛,所以家中才有愛.
    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過去是過去已過去 未來與現在就在當下
    放得下 擔得起 ~默擯 默行 ~厚德 有容~忠恕 仁義~(人倫=綱常倫理)20150603
    天恩賜降大任 使命責任真 大道修大路行 親炙聖教大德證 直截根源不言之教
    天道有真源真根 源出於理天 根在於明人 自古至今脈脈相傳 修道必依源依根
    方能根固枝榮 達成修道的最終目的(修道正法)20161126溫故20190416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夫唱婦隨,同床異夢,哀呼。
      相敬如賓,溫柔夢鄉,樂乎。
      相夫教子,呵護有加,喜樂。
      同心其家,家和道興,歡喜。20200508

      刪除
  2. 孟子滕文公下: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弔。』」
    「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
    「出疆必載質,何也?」
    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20200623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語譯」
      魏國人周霄問孟子說:「古時候的君子,出來做官嗎?」
      孟子說:「當然出來作官的。古書上說:『孔子如果三個月不作官,沒有君主事奉,就會現出皇皇然不安的樣子。他失掉官位出了本國的疆界到別國去,必定帶著贄見禮去見他的君主,希望在別國得到官位。』
      魯國賢人公明儀也說:『古時的人,如果三個月無君可事,就要感到憂傷了。』」
      周霄說:「三個月無君可事,就感到憂傷,不免過於急切了吧?」
      孟子說:「士人失了官位,就好像諸侯失了國家一樣,
      禮經上說:『諸侯親自耕「籍田」,拿來供作祭祀用的米穀;諸侯的夫人養蠶繅絲,拿來做祭祀穿的禮服。要是祭祀所用純色的牲口沒有長成(不夠肥壯),黍稷祭品不潔淨,衣服不齊備,就不敢舉行祭祀。要是做士人的失去了祿位,就沒有圭田(卿大夫的祭田),也是不能舉行祭祀的。』特為宰殺的三牲、祭祀的器皿、該穿的禮服不能齊備,便不敢舉行祭祀,也就不敢自安;這樣還不足以令人憂傷嗎?」
      周霄又說:「出疆界必定帶著贄見禮,是什麼意思呢?」
      孟子說:「士人出外作官,就像農夫耕田一樣;農夫豈能為著出疆界,就拋棄了他的農具呢?」
      周霄說:「晉國也是個君子願意前來做官的國家,倒沒有聽見過作官有像這樣性急的;既然想作官的都這樣性急,那麼,有學問道德的君子卻又有不輕易出來作官的,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男子生下來,父母就希望替他找個好妻子;女子生下來,父母就希望替她找個好丈夫;父母成全子女的心,人人都有的。假如不等待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說合,就鑽窟窿牆縫互相偷看,跳過牆頭跟人私奔;這樣父母和國人都要輕視他了。
      古時候的君子,何嘗不願作官呢,只是想作官,又厭惡不依正道;不依正道而去求作官的人,全都是鑽窟窿爬牆縫一類的賤人啊!」

      本章言君子務仕,思播其道。達義行仁,待禮而動。苟容干祿,踰牆之女;人之所賤,故弗為也。
      按古禮,古之士沒有封地,其祿僅足以代耕,如一旦失位,則上無以供祭祀,下無以畜妻孥。故三月無君則弔。士之失位,有如諸侯之失其國。因此,士人求仕為必然之途,唯一切當依正道而行。
      儒家倡遵道而行,意即不違人情以鳴高,亦不乖理以辱身,依乎中庸,遵道而行。達則行道於天下,隱則安居以修身,不汲汲於富貴,亦不戚戚於貧賤,處處合於「中」不離乎「道」也。

      刪除

十二月172B15位1目錄五版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