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119D22教材03落實201814

2018持溫3(作主體=落實之教材)今天20180406參與3+1人在彰化南山10:30~12:30
主題 : 落實
一、前言
落實本意乃淨化(自己),渡化(有緣眾生)

二、內容:
落實的真諦:
1.落實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衣食住行,
2.落實在道情的聯誼:法情與俗情的兼顧
3.落實在上下關係:尊老敬賢。
4.落實在道務的推行:互相認識。
轉功就位:人的才能(功),有發揮的舞台(位)。
借路還宗:藉由活動來使人有方向前進。
落實要深入身心靈神
1.真知者不負天,落實者不受惑。
2.行道數載文武雖雙全,卻是不及純真落實修
3.君子多學而識還得一以貫之

三、結論
改變不必大但求真,落實不必多但求精。
辦道人員,應落實本諸身、徵諸庶民,一傳一遞接續聖脈為榮。
20180406~20190214歸20181218
2018第三次=落實24
19950204乙亥正月初五儒童金公白衣元道
守本紮根落實1修 踰閑蕩檢自警惕
19970207丁丑正月初一維皇上帝育化至尊
道闡諸邦非競其數 漸趨落實2奠基立構
19980201戊寅正月初五儒童金公
固本弘外莫浮濫 務趨落實3黜鄙政
19980211戊寅正月十五伏魔大帝 純陽大帝
多言遭謗鑠 多志難落實4
19980211戊寅正月十五天然古佛
內在引領毋可缺 落實5心行念無咎
19990216己卯正月初一明明上帝無極聖中
各國聯誼體制未堅 落實6統籌尚待督促
19990220己卯正月初五白陽教主儒童金公
教育落實7基層起 植人雖苦後來甘
19990302己卯正月十五活佛師尊
落實8進才納能 茸瑤花香溢四野
20000123己卯十二月十七 師尊
能夠堅實道志 縝密擬定防禦考魔
維護道體之方 並嚴格落實9
20000209庚辰正月初五白陽教主儒童金公
倡導共商當共和 襄贊落實10理經緯
肯綮共和在共護 王綱率職以膠結
20020212壬午正月初一茂猛大帥悟禪師兄教化菩薩三天主考
墨落薄紙聖賢盟 云云耳落實11填心胸 最會忍別人心上的痛
20021109院長大人
落實12的真諦:
1.落實13在日常生活: 行住坐臥 衣食住行
2.落實14在道情的聯誼:法情與俗情的兼顧
3.落實15在上下關係:尊老敬賢
4.落實16在道務的推行:互相認識
達成的目標:
1.道務透明化
2.建立正確的修道觀
3.認識道與教的差別

訓勉:改變不必大但求真 落實17不必多但求精
20040619班,名曰落實,但真正在乎的究竟還是你到底有沒有貫徹始終。
院長大人曰:實現你所心領神會的一切,才是你需要去落實的功夫。
20050213乙酉正月初五興毅四聖
落實18本意淨化渡化 進修不是噤修
20050213乙酉正月初五金公祖師十佛天元
落實19心靈真善美 枯楊生稊在化育
20060129丙戌正月初一活佛師尊 月慧師母
真知者不負天 落實20者不受惑
20060202丙戌正月初五彌勒古佛
行道數載文武雖雙全 卻是不及純真落實21
20070218丁亥正月初一中天關皇玉帝
君子多學而識還得一以貫之 外王豈可無內聖落實22
20070218丁亥正月初一明明上帝育化聖中
望而落實23深入身心靈神 讓人因爾成就力透蒼穹
20090209己丑正月十五活佛師尊 月慧菩薩
今辦道人員 應落實24本諸身徵諸庶民 一傳一遞接續聖脈為榮 20130317溫故

落實實務:
正常時6S(同心同見同行)
1S整理(地風升:嫩芽生長)    1.如上階梯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斷自我反省。
2S整頓(火山旅:孤獨的旅人)2.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途,自擇自重自戒。
3S清掃(山火賁:文明與頹廢)3.就近取譬,觀天察時,以文化教化天下。
4S清潔(雷水解:雪溶解)        4.不可喪失良機、不可怠惰度日。慈愛。
5S身美(地山謙:稻穗結實越低頭)5.削多加少、保持事物均衡、存有公平之心。
6S紀律(雷火豐:充足中的悲哀)    6.以明智而動的處身方法,注意窮則通盛必衰。
異常時5Why(同見同行同深造之義諦)20140821溫故

3 則留言:

  1. 達成的目標:1.道務透明化
    透明化(避免斷章取義可以文會友)~
    負笈難(文章可得心法難契)~
    不藏私(二六時中不離能溫故知新)~
    自善用(當下反省)
    透明指某事物真实存在却对人来说不可见或不易可见。
    未來的企業必須竭盡所能,坦承面對股東、顧客、員工、協力伙伴與社會大眾,因為從工業經濟到網路經濟,透明的年代已經來臨。「不論你喜歡與否,企業一定會愈來愈赤裸,愈來愈無所遁形,」他預言。 企業愈來愈赤裸.「透明化」將成為主導二十一世紀商界競爭的企業哲學與領導準則。
    透明化管理是指對信息、制度、財務、服務等一切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內容實行公開化的過程。
    我該做的事已完畢(網路平台因對蒼生之守信)以文會友
    我補足了最後一次交代(近二十年的文章由早有明示)文以載道
    聽自己心裡的聲音能自性受用行不言之教該三緘其口20190327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達成的目標:2.建立正確的修道觀
      為得正信,及徹悟人生之真諦,更覺悟神聖使命,和修辦道態度與觀念.以責任負起。
      修道士能去疑生信.提昇修道的心境.進而超凡入聖.脫離生死苦海.
      君子成德的三個條件:(君子有三畏)(三依循)
      一.要有天命 (畏天命)(天命)
      二.要尊大人的話.做大人的事(畏大人)(金線)
      三.要遵守佛規(畏聖人之言)(佛規宗旨)
      中庸云:莫見忽隱,莫顯乎微.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佛祖來人間,修行成佛,無所隱瞞.聖人一樣,講道與做到,沒有隱瞞和保留.聖人不藏私.
      靈性是真佛性 靈魂是我們輪迴過程中所汙染出來的.故我們修道,照著天命.金線.佛規.去做.同樣修道,有的人成為聖人仙佛,有的人墮落做鬼,這決定在於自己.凡事該忍耐的時候忍耐,應該多做的時候多做,在這裏頭,業障就慢慢消失,而心就慢慢自在光明了.因為誠心誠意所做出來的事情,對自己有改變的能力.
      修道的目的:是要使靈性光明.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 ,我想的是什麼 ?想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不是做出來,才檢討 為什麼呢?有一天我們要走了,要到那裡去?是由現在來做決定.現在所做的,是決定將來上天堂或地獄的依據.
      一個修道人的行為,人生是自己做主的,不是由別人做主的.自己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這叫做人格.智慧.照所判斷出來的方向,目標去做,不因困難而改變,這叫做有格.目標有,方針不變,這一條路去邁進,過程中用甚麼方法都可以.
      修道態度和意義:表現道貌,流露道氣,行聖人之道,永久的保持下去.則靈性會慢慢的圓滿,修道乃是改造自己的心田.在變化過程中我們上達了,即是靈性昇華了,這叫做頓法.20190327

      刪除
    2. 達成的目標:3.認識道與教的差別
      道教差別
      在教或許遷就俗流,而道卻是導正俗流;
      教可以放低水準,而道不可以改變原則。
      方法,是讓俗流接近 上帝;
      原則,是讓俗流順從 上帝。
      金線何以不能皈真?在修道人之修錯道、辦賤道。
      因個人私慾而修,豈不修錯?虛榮是其通病;
      為時風趨向而辦,豈不辦賤?競爭是其導因。

      2003癸未年:道屬我(上帝)口 教屬我(上帝)說
      2004甲申:道中庸極高明左右逢源 入政教則易迷權利結黨
      2005乙酉:以真宗判本教以道開場 真儒者應人需藏智顯仁20190327

      道本乎天,弘道在人,人弘道達乎天,謂之辦道;
      修之者謂之聖賢,從之者謂之道親,達之者謂之無極。
      教本乎人,傳教在人,人傳教達乎人,謂之教化;
      修之者謂之善人,從之者謂之信徒,達之者謂之善處。20200126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0050624寶島清口
      師曰:率性之謂道
      所謂淵竭游龍去,巢傾鳳凰離,道失君子異,此乃是本質不當,則同道之士漸行漸遠。
      夫道者,內以修身,外以治平,惟率性方辨情理醜正。
      率性,非率質性、個性,乃率天賦之本性。
      率仁待人,人同此心,惟相知相惜;
      率義待事,事有衰慶,惟直心辦事;
      率禮行跡,性有優俗,惟自重勿輕;
      率智行持,情有滯順,惟豁達通釋;
      此乃率仁義禮智,並以信為首而率性修持。

      師曰:修道之謂教
      修道者,乃正本清源。
      教者,法則也,借法則立命修身。
      中庸云: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此教也,乃善自修以成道,善濟物而成德。
      善修者,不因顯達而取榮,不因訕謗而戚愁,不因稱譽而悅容,不以窮困而沮喪;
      能順乎法則,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者素其位而行,能正己化人。

      昔神道設教,亦以教化民心敦樸,去惡向善為宗旨,故道與教不離根本,一則啟信,一則入門;
      因得循誘之導,而結佛道正信,亦乃結聖道之緣,代天宣化作苦海慈舟,故修道不離人間;
      因得教化而開啟入門之信,此教化乃得佛、菩薩真理滋潤,而育孕了聖佛種子。20201023溫故

      刪除

204D35研討06五倫202402

什麼是五倫? 五倫謂人當常由之道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種人倫關係。 古代以五倫作為人際關係的規範,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五倫之中,有屬於血統關係,有屬於社會關係,有屬於政治關係,均須有合宜相處對待之道,方能和諧有序。 〔中庸.第二十章〕: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