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0825甲戌普賢大士泰國四色菊):明本曉悟性本善,理是妙有真空環,悟我無生接一心,道體應運協力焉,救渡天下歸本來,眾生返回樂鄉園,學而不倦時習之,禮義廉恥自己研
- (19970916丁丑八月十五弓長天然 子系慧明中德):行仁由義效法聖賢 禮不踰節上位相安 義不鑽營黔首誠鍼 廉不蔽惡則行自全 恥不從枉邪理弗詹 四維不進傾危覆滅 是故常倫豈能缺陷 鞏固內外孔孟理揚 本立道生築基穩奠 皇皇者華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匡濟時艱
- (20000219庚辰正月十五活佛師尊中德):世罪似沙掏不盡 天降祈惡怒懲凶 諸弊重雲月鑑暗 未知後果堪憂綮 謂鼠無牙何穿墉 宜執禮義道圖鴻 天下之仁為聖承 道脈之續聖翊行 積沙成塔蓄致富 拮据勤謹甘來贈 坐吃山空奢致貧 零星而盡福遠送 簡易之道多掛口 孰覺世先做前鋒
- (20040126甲申正月初五祖訓五教聖人):說八德哪個知道 還不是包裝跑龍套 說廉恥你知道 暴發戶不承認貧賤父老 鬧市取得寂靜 自誇境界高 遇見貧僧或乞丐 漠視自認出塵囂 哀哉所謂之聖徒 汝是仗何欺世道
- (20041022加拿大清口師尊老大人):醫道、商道、文道、武道、人道、佛道、修道、辦道無不是道。天之道乃是在萬類之中生生不息,而一切屬於人之道則無非從懂得作人開始。人不能明白道德倫理、禮義廉恥,何以為人?商不能明白為商之心,何以為商?醫不能明白為醫之情,病若己病,何以為醫?士不能明白天地立心,繼往開來,何以為士?求利者不可與道,求道者不可與利,非不能並存,實求者之心,若存道又貪利,則必成盜;若存利又貪道,則必成偷。故求道者,信存道而行解道,所以無利、無名、無位、無相。
- (20071225師母老大人寶島白陽修士班):雖然未來一定會有大同,但在大同之前會是什麼情況,一切取之於人,人事能在最後一刻及時調整,也改變了未來或許會有的不同情況。大家要明白,人事能盡心的要盡心去做,你們知道覺醒的要真正去覺醒,如果讓上帝結合大自然的力量掃蕩人間,才能整頓轉型的話,由這種開端做為大同的開始,只會讓人心裡留下深深的哀痛。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方才九九紫陽關的課程裡,有提到不論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只要其中一德能做完全,八德自能圓滿,由此可知上天的慈悲。整頓轉型並不是太困難,只要多一點心,多一分力,盡你的能力,做你能做的事,守住一個能使你成道的念頭,那麼你們的整頓轉型,就能看到願景。
- (20110129天人交流寶島):第一、你心中要有道!但是道太深了!聖人、佛祖為了讓我們更容易了解,才將道分為禮義廉恥或是仁義禮智信種種的一切的語言,都是道的造化,造化的本就是道。
- (20110130天人交流寶島):道暗則傳,道在暗的當中傳,這叫做暗傳。此時這個精神漸漸已經失去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上天要喚起道的真實精神,藉著所有一切漸漸喚起。因為現在的人漸漸對物質文明重視,對精神文明漸漸不看重,說不看重不如說他不知道什麼叫做真實人性、真實精神的生活是甚麼。現在全世界所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全部都沒有了,報紙上所刊登的裡面仁義禮智、禮義廉恥也都沒有了,老實那些是具有代表性的,但是現在都沒有,只剩下跳舞、喝酒、遊玩來當作他們瞞騙著一日空洞過去的寂寞來生活。現在人是很可憐的比豬狗畜生不如,豬狗畜生還有安居的地方,但人沒有。
- (20110302天人交流寶島):看你的刀心地獄出來的,裝得在天衣無縫一樣墜落。從五教聖人來世間之後,世間有很多的左道旁門,標誌也一樣是五教、禮義廉恥、慈悲喜捨,但是背後卻是很窩囊、骯髒。用著慈悲喜捨、聖人佛祖的容貌,背後做豬狗、畜生都不如的心,這是上天最忌諱的地方。
- (曲禮上):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 (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 (不苟):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彊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謂也。
- (君道):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
- (為人者天):傅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心之所好,體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從之。故君民者,貴孝弟而好禮義,重仁廉而輕財利,躬親職此於上,而萬民聽,故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此之謂也。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聲音應對者,所以說耳也;好惡去就者,所以說心也。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則目說矣;言理應對遜,則耳說矣;好仁厚而惡淺薄,就善人而遠僻鄙,則心說矣。故曰:「行思可樂,容止可觀。」此之謂也。
- (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書而連其中,謂之王。三書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法其烽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誌而歸之於仁。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複始,凡舉歸之以奉人。察於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於天也,取仁於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親,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禮義廉讓之行,有是非逆順之治,文理燦然而厚,積知廣大有而博,唯人道為可以參天。天常以愛利為意,以養長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愛利天下為意,以安樂一世為事,好惡喜怒而備用也。然而主之好惡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俱暖清寒暑而以變化成功也。
- (五行變救):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當雨石。木有變,春凋秋榮。秋木冰,春多雨。此繇役眾,賦斂重,百姓貧窮叛去,道多饑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賦斂,出倉谷,振困窮矣。火有變,冬溫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舉賢良,賞有功,封有德。土有變,大風至,五穀傷。此不信仁賢,不敬父兄,淫無度,宮室榮。救之者,省宮室,去雕文,舉孝悌,恤黎元。金有變,畢昴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盜寇。此棄義貪財,輕民命,重貨賂,百姓趣利,多奸軌。救之者,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束甲械。水有變,冬濕多霧,春夏雨雹。此法令緩,刑罰不行。救之者,憂囹圄,案奸宄,誅有罪,舊五日。
- (卷一):仁道有四:磏為下。有聖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安樂之;是聖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也。寬而容眾,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時;是德仁者也。廉潔直方,疾亂不治、惡邪不匡;雖居鄉里,若坐塗炭;命入朝廷,如赴湯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嘗;疾亂世而輕死,弗顧弟兄,以法度之,比於不詳,是磏仁者也。傳曰:山銳則不高,水徑則不深,仁磏則其德不厚,志與天地擬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鮑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適至是而亡,弗能改也,雖枯稿弗捨也。《詩》云:「亦己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磏仁雖下,然聖人不廢者、匡民隱括,有在是中者也。
- (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 (主言):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如灌。」
- (先知卷第) :或曰:「人君不可不學《律》、《令》。」曰:「君子為國,張其綱紀,謹其教化。導之以仁,則下不相賊;蒞之以廉,則下不相盜;臨之以正,則下不相詐;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此君子所當學也。如有犯法,則司獄在。」
- (實貢):夫脩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憂君哀民,獨覩亂原,好善嫉惡,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兩納之,惡行之器也,為金玉寶政之材剛鐵用。無此二寶,苟務作異以求名,詐靜以惑眾,則敗俗傷化。今世慕虛者,此謂堅白。堅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
- (德化):聖深知之,皆務正己以為表,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於未生之前,正表義於咳笑之後。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長。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志,骨著脈通,與體俱生,而無麤穢之氣,無邪淫之欲。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內,終無違禮之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苟全之心。舉世之人,行皆若此,則又烏所得亡夫姦亂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載,無馨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此姬氏所以崇美於前,而致刑錯於後。
- (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 (辭典) 禮,貴賤尊卑之分。義,行事之宜。廉,廉潔方正。恥,知善惡之別。禮義廉恥為古代提倡的四種道德規範,是治國的綱領。
- (維基百科)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其中「四維」出於相傳是齊國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該書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倡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八德」,當時稱為固有之道德。兩者合而為之「四維八德」。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禮義廉恥為全國各校共通校訓。明示禮為規規矩矩的態度,義為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四維的解釋「禮」即是合理合宜,有節有禮,也就是孔子所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的「不逾矩」。儒者通過「省吾身」以避免行為「踰矩」。直到「從心所欲」卻能,「不逾矩」,達到王陽明所謂的「此心光明」的境界。這個理是人本的天理。合禮就是合乎天理,不傷天害理。天理的標準就是仁。儒家講究「學以致用」。學養能夠達到「仁」的境界,行為必然合乎「禮」。「義」即是宜。 也就是行為正當,合乎正道。「廉」是凡事堂堂正正,坦蕩無遮。能如是,貪贓枉法之事,何由發生?「恥」是不盲從,知道取捨之道。因此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因為根據仁的標準決定取捨,所以沒有邪惡的行為。儒家運用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最基本的就是達到不違仁。 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新八德指忠孝、仁愛、信義及和平。
- (論語學而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這是最美好的傳統,適用於一切事情。但僅知道『和為貴』是不行的,違反禮法而講『和』是絕對不行的。」
- (論語學而1):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有子說:「信譽符合道義,才能兌現諾言;恭敬符合禮法,才能遠離恥辱;任用可信賴的人,才會取得成功。」
- (論語為政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 (論語里仁4):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 (論語里仁4):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 (論語里仁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是怕自己說到做不到。」
- (論語公冶長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 (論語公冶長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麽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 (論語述而7):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說:「對品德不進行培養,對學問不進行鑽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 (論語泰伯8):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孔子說:「恭敬而無禮則徒勞,謹慎而無禮則膽怯,勇猛而無禮則闖禍,直率而無禮則尖刻。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親屬,則百姓就會崇尚仁愛;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故舊,則百姓就不會冷漠無情。」
- (論語泰伯8):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孔子說:「堅守信譽,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入險地,不住亂世;國家太平則一展才華,社會黑暗則隱姓埋名。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 (論語子罕9):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說:「穿著破舊衣服,與穿著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慚愧的人,大概衹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貪婪,有何不好?』」子路終身記著這話。孔子知道後,又說:「這是應該做到的,怎值得滿足?」
- (論語顏淵12):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問仁。孔子說:「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習。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 (論語子路13):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貢問:「怎樣才能算個真正的士呢?」孔子說:「做事時,要有羞恥之心;出國訪問時,不辱使命。可算士了。「請問次一等的呢?「同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同鄉的人稱贊他尊敬師長。「請問再次一等的呢?「說到做到,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當然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最次的士了。「現在的領導怎樣?「噫,這些鼠目寸光的人,算什麽呢?」
- (論語憲問14):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憲問恥。孔子說:「國家太平時,可以當官;社會黑暗時,當官就是恥辱。」問:「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幾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算仁嗎?」孔子說:「可以算難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 (論語憲問14):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到而沒做到很可恥。」
- (論語衛靈公15):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崇尚道義、遵紀守法、說話謙遜、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
- (論語季氏1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情要考慮:看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工作時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時要考慮請教、憤怒時要考慮後患、見到好處時要考慮道義。」
- (論語陽貨17):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固執而不通情理的人。你也有厭惡的人嗎?」子貢說:「厭惡把剽竊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直率的人。
- (論語陽貨17):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孔子說:「古人有三種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許沒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蕩不羈;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凶惡蠻橫;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詐無賴。」
- (論語堯曰20):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說:「不懂得客觀規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道德規範,就無法建功立業;不懂得分辨言論,就不能瞭解人。」
- (中庸12):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孟子離婁下):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 (孟子告子下):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飢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 (孟子盡心下):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八月206D37研討08禮義廉恥202404
20zE26乙巳114實務祭拜2025xx
20yE24乙巳114計畫與實務2025xx
乙巳中華民國114親愛,禮順,徙義,崇德。
行己恭者,事上敬者,養人惠者,使人義者。
(論語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子張問提高品德、明辨是非。孔子說:「以忠信為宗旨,弘揚正義,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一個人,愛的時候,就希望他長生不老;恨的時候,就希望他馬上去死。既盼他長生,又盼他快死,這就是不辨是非。這樣做對自己沒好處,衹能使人覺得你不正常。」
(論語公冶長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一月003A03群仙頌201303
說明20xE23乙巳114計畫與實務20250x
行己恭者,事上敬者,養人惠者,使人義者。
(孝經廣要道):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論語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子張問提高品德、明辨是非。孔子說:「以忠信為宗旨,弘揚正義,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一個人,愛的時候,就希望他長生不老;恨的時候,就希望他馬上去死。既盼他長生,又盼他快死,這就是不辨是非。這樣做對自己沒好處,衹能使人覺得你不正常。」
(論語公冶長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地風升卦:嫩芽伸展。
今年該作的事
2. 立德立功立言


君子見此卦象,應如木之成長聚少成多,逐漸高大。
地德廣涵萬類頤 地德培涵容廣量
風徽淑世綻光曦 風一力同行達標
升騰絕軼兜羅世 升文禮質中不狂
道化寰宇成瑤熙 路挽救迷子原皇
2025乙巳振作要則:
自甲午2014年開天闢地落實班以來,以溫故知新作新民,勇敢負責。落實家和道興,默默耕耘。推動孔孟聖道院建設的使命,至情啟發來凝結心力。一步一腳印,做好本份基石。
今後誠願修身潔行,自強不息,靖恭本位,繼絕述事,承聖續脈。面對災劫連連,挽化無方,願發大懺悔心。用心生活在當下,廣結善緣,善盡本份,自知明辨篤行,健全基礎道場。勞謙學習躬行自省,責任負起,道務透明化,培養白陽聖賢。
誠願在孔孟聖道院內,互信互尊互助,導向天命正法,促成道體整合,協力貫穿四海完滿,最單純的就是學會監督自己,好好守住一個可以成道的念頭,實現大同世界為志。如有不真修實煉者~
自甲午2014年開天闢地落實班以來,以溫故知新作新民,勇敢負責。落實家和道興,默默耕耘。推動孔孟聖道院建設的使命,至情啟發來凝結心力。一步一腳印,做好本份基石。
今後誠願修身潔行,自強不息,靖恭本位,繼絕述事,承聖續脈。面對災劫連連,挽化無方,願發大懺悔心。用心生活在當下,廣結善緣,善盡本份,自知明辨篤行,健全基礎道場。勞謙學習躬行自省,責任負起,道務透明化,培養白陽聖賢。
誠願在孔孟聖道院內,互信互尊互助,導向天命正法,促成道體整合,協力貫穿四海完滿,最單純的就是學會監督自己,好好守住一個可以成道的念頭,實現大同世界為志。如有不真修實煉者~
1.持續達成目標:
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衣食住行)改變不必大但求真 落實不必多但求精,
在道情的聯誼(法情與俗情的兼顧)認識道與教的差別,提昇入道,
在上下關係(尊老敬賢)建立正確的修道觀,溫良恭儉,
在道務的推行(互相認識)道務透明化,互助上達光明。
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衣食住行)改變不必大但求真 落實不必多但求精,
在道情的聯誼(法情與俗情的兼顧)認識道與教的差別,提昇入道,
在上下關係(尊老敬賢)建立正確的修道觀,溫良恭儉,
在道務的推行(互相認識)道務透明化,互助上達光明。
2. 立德立功立言
己行有資糧(力所能及)。量力而為=量力實修。
我知足常樂(標竿風範)。明理進修=明理實修。
自心有原則(良知良能)。認理實修=真修實煉。
3.活化生命力:
各人各安其位,發揮所長,長智慧且鎮定,
各人各安其位,發揮所長,長智慧且鎮定,
每人能尊重與互助,並團結合作,
人人主動完成,溫馨祥和,終身不退。
2025乙巳年實施方向:
1.善學人際溝通,剛柔並濟,完整表達,做自鑑錄(行程紀錄)。
2.地緣連結,文章聯誼,分享喜樂,用平台窗口。
3.各家要試著運作,個人能謙卑和藹,參考年度計畫與各次說明。
人人主動完成,溫馨祥和,終身不退。
2025乙巳年實施方向:
1.善學人際溝通,剛柔並濟,完整表達,做自鑑錄(行程紀錄)。
2.地緣連結,文章聯誼,分享喜樂,用平台窗口。
3.各家要試著運作,個人能謙卑和藹,參考年度計畫與各次說明。
20240923草擬1201發布20250118-0731歸2025當月


今2025乙巳年度計畫:
預定計五次:1.春節1/31(五)正月初三 2.清明4/4(五)三月初七3.端午5/31(六)五月初五4.中秋10/4(六)八月十三5.冬至前12/20 (六)十一月初一
班序如下:3小時(14:00-17:00)
1.當次歌聽唱與重點說明20分
1.當次歌聽唱與重點說明20分
2.致詞:班序說明與追蹤事項報告20分
3.主題:研討與分享報告或臨時動議120分(50+50+20)分
4.總結並宣達下次時間20分

一月003A03群仙頌201303
說明20xE23乙巳114計畫與實務20250x
訂閱:
文章 (Atom)
-
乙巳公元2025行成於內,名立於後。20240731 乙巳中華民國114親愛 , 禮順,徙義 , 崇德。 行己恭者 , 事上敬者 ,養 人惠者 , 使人義者。 (孝經廣要道):子曰:「教民 親愛 ,莫善於孝。教民 禮順 ,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
-
(1995乙亥0131正月初一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萬靈主宰): 上界至清清靜無雜 主敬存誠 忠信 為家~學而時習溫故篇~顧名思義修道闡 開闢萬千回瑤天 固實 忠信 為路建 上行下效莫倚偏 (1998戊寅0709閏伍月拾陸靈妙天尊): 博學文居之無倦 勤切磋敏銳活潑 約之禮行必 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