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典) 禮,貴賤尊卑之分。義,行事之宜。廉,廉潔方正。恥,知善惡之別。禮義廉恥為古代提倡的四種道德規範,是治國的綱領。
- 曲禮上: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 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 不苟: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彊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謂也。
- 君道: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人習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職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姓不留:如是,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止,誠能而後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姦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夫是之謂大形。《詩》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 為人者天:傅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心之所好,體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從之。故君民者,貴孝弟而好禮義,重仁廉而輕財利,躬親職此於上,而萬民聽,故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此之謂也。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聲音應對者,所以說耳也;好惡去就者,所以說心也。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則目說矣;言理應對遜,則耳說矣;好仁厚而惡淺薄,就善人而遠僻鄙,則心說矣。故曰:「行思可樂,容止可觀。」此之謂也。
- 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書而連其中,謂之王。三書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法其烽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誌而歸之於仁。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複始,凡舉歸之以奉人。察於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於天也,取仁於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親,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禮義廉讓之行,有是非逆順之治,文理燦然而厚,積知廣大有而博,唯人道為可以參天。天常以愛利為意,以養長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愛利天下為意,以安樂一世為事,好惡喜怒而備用也。然而主之好惡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俱暖清寒暑而以變化成功也。
- 五行變救: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當雨石。木有變,春凋秋榮。秋木冰,春多雨。此繇役眾,賦斂重,百姓貧窮叛去,道多饑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賦斂,出倉谷,振困窮矣。火有變,冬溫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舉賢良,賞有功,封有德。土有變,大風至,五穀傷。此不信仁賢,不敬父兄,淫無度,宮室榮。救之者,省宮室,去雕文,舉孝悌,恤黎元。金有變,畢昴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盜寇。此棄義貪財,輕民命,重貨賂,百姓趣利,多奸軌。救之者,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束甲械。水有變,冬濕多霧,春夏雨雹。此法令緩,刑罰不行。救之者,憂囹圄,案奸宄,誅有罪,舊五日。
- 卷一:仁道有四:磏為下。有聖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安樂之;是聖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也。寬而容眾,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時;是德仁者也。廉潔直方,疾亂不治、惡邪不匡;雖居鄉里,若坐塗炭;命入朝廷,如赴湯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嘗;疾亂世而輕死,弗顧弟兄,以法度之,比於不詳,是磏仁者也。傳曰:山銳則不高,水徑則不深,仁磏則其德不厚,志與天地擬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鮑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適至是而亡,弗能改也,雖枯稿弗捨也。《詩》云:「亦己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磏仁雖下,然聖人不廢者、匡民隱括,有在是中者也。
- 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 主言: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如灌。」
- 先知卷第... :或曰:「人君不可不學《律》、《令》。」曰:「君子為國,張其綱紀,謹其教化。導之以仁,則下不相賊;蒞之以廉,則下不相盜;臨之以正,則下不相詐;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此君子所當學也。如有犯法,則司獄在。」
- 實貢:夫脩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憂君哀民,獨覩亂原,好善嫉惡,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兩納之,惡行之器也,為金玉寶政之材剛鐵用。無此二寶,苟務作異以求名,詐靜以惑眾,則敗俗傷化。今世慕虛者,此謂堅白。堅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
- 德化:聖深知之,皆務正己以為表,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於未生之前,正表義於咳笑之後。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長。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志,骨著脈通,與體俱生,而無麤穢之氣,無邪淫之欲。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內,終無違禮之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苟全之心。舉世之人,行皆若此,則又烏所得亡夫姦亂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載,無馨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此姬氏所以崇美於前,而致刑錯於後。
- (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 (維基百科)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其中「四維」出於相傳是齊國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該書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倡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八德」,當時稱為固有之道德。兩者合而為之「四維八德」。
- 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禮義廉恥為全國各校共通校訓。明示禮為規規矩矩的態度,義為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 四維的解釋
- 「禮」即是合理合宜,有節有禮,也就是孔子所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的「不逾矩」。儒者通過「省吾身」以避免行為「踰矩」。直到「從心所欲」卻能,「不逾矩」,達到王陽明所謂的「此心光明」的境界。這個理是人本的天理。合禮就是合乎天理,不傷天害理。天理的標準就是仁。儒家講究「學以致用」。學養能夠達到「仁」的境界,行為必然合乎「禮」。
- 「義」即是宜。 也就是行為正當,合乎正道。
- 「廉」是凡事堂堂正正,坦蕩無遮。能如是,貪贓枉法之事,何由發生?
- 「恥」是不盲從,知道取捨之道。因此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因為根據仁的標準決定取捨,所以沒有邪惡的行為。儒家運用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最基本的就是達到不違仁。 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 新八德指忠孝、仁愛、信義及和平。
- 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還是要保存。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才自然可以強盛。
- 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古時在政治一方面所講愛的道理,有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無論對於什麼事,都是用愛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對於仁愛,究竟是怎麼樣實行,便可以知道了。……
- 講到信義,中國古時對於鄰國和對於朋友,都是講信義的。依我看來,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在商業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
- 至於講到義字,中國在很強盛的時代也沒有完全去滅人國家;比方從前的高麗,名義上是中國的藩屬,事實上是一個獨立國家…中國強了幾千年而高麗猶在,日本強了不過二十年,便把高麗滅了,由此便可見日本的信義不如中國,中國所講的信義,比外國要進步得多。
- 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讓,論到政治便說不嗜殺人者能之一,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國從前的忠孝仁愛信義種種的舊道德,固然是駕乎外國人,說到和平的好道德,更是駕乎外國人。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我們以後對於這種精神,不但是要保存,並且要發揚光大,然後我們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復。」
- 論語學而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這是最美好的傳統,適用於一切事情。但僅知道『和為貴』是不行的,違反禮法而講『和』是絕對不行的。」
- 論語學而1: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有子說:「信譽符合道義,才能兌現諾言;恭敬符合禮法,才能遠離恥辱;任用可信賴的人,才會取得成功。」
- 論語為政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 論語里仁4: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 論語里仁4: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 論語里仁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是怕自己說到做不到。」
- 論語公冶長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 論語公冶長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麽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 論語述而7: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 孔子說:「對品德不進行培養,對學問不進行鑽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 論語泰伯8: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孔子說:「恭敬而無禮則徒勞,謹慎而無禮則膽怯,勇猛而無禮則闖禍,直率而無禮則尖刻。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親屬,則百姓就會崇尚仁愛;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故舊,則百姓就不會冷漠無情。」
- 論語泰伯8: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 孔子說:「堅守信譽,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入險地,不住亂世;國家太平則一展才華,社會黑暗則隱姓埋名。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 論語子罕9: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 孔子說:「穿著破舊衣服,與穿著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慚愧的人,大概衹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貪婪,有何不好?』」子路終身記著這話。孔子知道後,又說:「這是應該做到的,怎值得滿足?」
- 論語顏淵12: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顏淵問仁。孔子說:「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習。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 論語子路13: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子貢問:「怎樣才能算個真正的士呢?」孔子說:「做事時,要有羞恥之心;出國訪問時,不辱使命。可算士了。「請問次一等的呢?「同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同鄉的人稱贊他尊敬師長。「請問再次一等的呢?「說到做到,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當然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最次的士了。「現在的領導怎樣?「噫,這些鼠目寸光的人,算什麽呢?」
- 論語憲問14: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憲問恥。孔子說:「國家太平時,可以當官;社會黑暗時,當官就是恥辱。」問:「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幾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算仁嗎?」孔子說:「可以算難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 論語憲問14: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到而沒做到很可恥。」
- 論語衛靈公15: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孔子說:「崇尚道義、遵紀守法、說話謙遜、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
- 論語季氏1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情要考慮:看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工作時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時要考慮請教、憤怒時要考慮後患、見到好處時要考慮道義。」
- 論語陽貨17: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固執而不通情理的人。你也有厭惡的人嗎?」子貢說:「厭惡把剽竊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直率的人。
- 論語陽貨17: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 孔子說:「古人有三種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許沒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蕩不羈;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凶惡蠻橫;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詐無賴。」
- 論語堯曰20: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孔子說:「不懂得客觀規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道德規範,就無法建功立業;不懂得分辨言論,就不能瞭解人。」
- 中庸12: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孟子離婁下: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 孟子告子下: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飢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 孟子盡心下: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 19940825甲戌普賢大士泰國四色菊:
- 明本曉悟性本善,理是妙有真空環,悟我無生接一心,道體應運協力焉,救渡天下歸本來,眾生返回樂鄉園,學而不倦時習之,禮義廉恥自己研
- 19970916丁丑八月十五弓長天然 子系慧明中德:
- 行持事事體天應人 去除驕蹇始終一貫 不道人短不言己長 施恩勿念受施弗諼 世上虛榮何足厚慕 為仁是則觥觥衎衎 隱心後動謗議何傷 守愚聖贓理禮實踐 涅貴不緇曖曖含光 行仁由義效法聖賢 禮不踰節上位相安 義不鑽營黔首誠鍼 廉不蔽惡則行自全 恥不從枉邪理弗詹 四維不進傾危覆滅 是故常倫豈能缺陷 鞏固內外孔孟理揚 本立道生築基穩奠 皇皇者華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匡濟時艱
- 20000219庚辰正月十五活佛師尊中德:
- 世罪似沙掏不盡 天降祈惡怒懲凶 諸弊重雲月鑑暗 未知後果堪憂綮 謂鼠無牙何穿墉 宜執禮義道圖鴻 天下之仁為聖承 道脈之續聖翊行 積沙成塔蓄致富 拮据勤謹甘來贈 坐吃山空奢致貧 零星而盡福遠送 簡易之道多掛口 孰覺世先做前鋒 鶴年筋弱否遜色 繭蛻成蝶蠶方終 識道務實益慎檢 兢業守成禮凜秉 克己復禮言易明 所重斯行立偉功 託孤寄命非小可 股肱折衡勢必勝 鐵訓告示銘心骨 根治療創敢弛慵 鑒轍杜患示史儆 聖職輔翼懷謹重 戒亂制禮示慎慮 內外基固彰孔孟 橋梓傳薪示承璽 才子善養也崢嶸 涵泳實質示飽藝 潛修其心外得功 安位無求示盡性 達人知命寡餘病 認罪懺行示悔覺 實心實為大寶定
- 20040126甲申正月初五五教聖人祖訓:
- 說八德哪個知道 還不是包裝跑龍套 說廉恥你知道 暴發戶不承認貧賤父老 鬧市取得寂靜 自誇境界高 遇見貧僧或乞丐 漠視自認出塵囂 哀哉所謂之聖徒 汝是仗何欺世道~和光同其塵 修道念堅持 抱樸元守一 堅心與持志
- 20041022師尊老大人加拿大清口:
- 醫道、商道、文道、武道、人道、佛道、修道、辦道無不是道。
- 天之道乃是在萬類之中生生不息,而一切屬於人之道則無非從懂得作人開始。
- 人不能明白道德倫理、禮義廉恥,何以為人?
- 商不能明白為商之心,何以為商?
- 醫不能明白為醫之情,病若己病,何以為醫?
- 士不能明白天地立心,繼往開來,何以為士?
- 求利者不可與道,求道者不可與利,非不能並存,實求者之心,若存道又貪利,則必成盜;若存利又貪道,則必成偷。
- 故求道者,信存道而行解道,所以無利、無名、無位、無相。
- 20071225師母老大人寶島白陽修士班:
- 雖然未來一定會有大同,但在大同之前會是什麼情況,一切取之於人,人事能在最後一刻及時調整,也改變了未來或許會有的不同情況。大家要明白,人事能盡心的要盡心去做,你們知道覺醒的要真正去覺醒,如果讓上帝結合大自然的力量掃蕩人間,才能整頓轉型的話,由這種開端做為大同的開始,只會讓人心裡留下深深的哀痛。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方才九九紫陽關的課程裡,有提到不論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只要其中一德能做完全,八德自能圓滿,由此可知上天的慈悲。整頓轉型並不是太困難,只要多一點心,多一分力,盡你的能力,做你能做的事,守住一個能使你成道的念頭,那麼你們的整頓轉型,就能看到願景。
- 20110129天人交流寶島:
- 所以最重要的是:第一、你心中要有道!但是道太深了!聖人、佛祖為了讓我們更容易了解,才將道分為禮義廉恥或是仁義禮智信種種的一切的語言,都是道的造化,造化的本就是道。從信開始。孔夫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老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若無信,不知如何是好?就像一輛大車沒有馬擔;馬若沒有馬擔,要如何拖這輛車?擔就好比道一樣,輗好比擔一樣。咱身上有道,擔在我們的身上,才叫做天命,才叫做辦道,否則不論怎麼裝都無效。
- 20110130天人交流寶島:
- 道暗則傳,道在暗的當中傳,這叫做暗傳。此時這個精神漸漸已經失去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上天要喚起道的真實精神,藉著所有一切漸漸喚起。因為現在的人漸漸對物質文明重視,對精神文明漸漸不看重,說不看重不如說他不知道什麼叫做真實人性、真實精神的生活是甚麼。現在全世界所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全部都沒有了,報紙上所刊登的裡面仁義禮智、禮義廉恥也都沒有了,老實那些是具有代表性的,但是現在都沒有,只剩下跳舞、喝酒、遊玩來當作他們瞞騙著一日空洞過去的寂寞來生活。現在人是很可憐的比豬狗畜生不如,豬狗畜生還有安居的地老,但人沒有。
- 20110302天人交流寶島:
- 修辦道上天不會計較你是怎麼做,重視的是你的心,是真還是假。你用假心,穿西裝、長衣、謙恭和藹、對人慈悲,都沒有用,一點價值也沒有。
- 雷公打死人的時候,打死一百個也沒有罪,是靠證據,代理天來責備人,責備本身道沒有罪,雷公沒罪,是從真理出來的。看你的刀心地獄出來的,裝得在天衣無縫一樣墜落。
- 從五教聖人來世間之後,世間有很多的左道旁門,標誌也一樣是五教、禮義廉恥、慈悲喜捨,但是背後卻是很窩囊、骯髒。用著慈悲喜捨、聖人佛祖的容貌,背後做豬狗、畜生都不如的心,這是上天最忌諱的地方。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206D37研討08禮義廉恥202404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4D35研討06五倫202402
什麼是五倫? 五倫謂人當常由之道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種人倫關係。 古代以五倫作為人際關係的規範,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五倫之中,有屬於血統關係,有屬於社會關係,有屬於政治關係,均須有合宜相處對待之道,方能和諧有序。 〔中庸.第二十章〕: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
-
2009己丑0209正月十五活佛師尊月慧菩薩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 一夫之耕可食數口 何故具斂於深壑 不能保我子孫黎民 實乃自覆天命於屑播 莫說公天下家天下官天下 敗道於不覺是使極惡之大偷 爾今說大同如何同 無非先問心上還有幾個同修 2009...
-
維天運癸卯年四月廿三日子時,賴經理成道。 20230610 嗚呼!後學們緣盡,真跡風範難學,奈天意難測。 敬仰一身忠孝,含笑仰天,永懷追思,實哀同喜! 哀哉!春松身教平和穩定儒雅提升,諄諄教誨。 您率先於眾壇人奔波不辭勞苦,困頓艱辛開荒; 其行足以媲美,古聖前聖,精神永存,永...
-
(辭典) 禮,貴賤尊卑之分。義,行事之宜。廉,廉潔方正。恥,知善惡之別。 禮義廉恥為古代提倡的四種道德規範,是治國的綱領。 曲禮上: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曲禮上:太上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