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138B47衷丙戌2006自性戒201912

2006年十一月廿四日自性戒四(自己誓愿.初志行為.落實證明)
自性戒:
1.兩難處,從你自己的抉擇定你自己的位。
2.論心成罪,重在動機,果由因結,報逐心成。
3.克己復禮是為仁,如果不為仁.則克己復禮沒有意義。
4.禮最早的解釋是履,是步伐.是行動。
  1. 一兩難處,
  2. 從你自己的抉擇定你自己的位。
  3. 你選擇守一個戒,捨另外一個戒時,將來你所成就的就是這個位,而不是另外那個位。
  4. 君子必先立乎大者,必先成其大者
  5. 譬如自古忠孝在事相上往往不能兩全,但自古求忠臣皆於孝子之門,忠孝同此一心,成忠臣之格,可以全大孝之德,如此還有什麼兩難的呢?
  6. 無論做了什麼抉擇,都為自己的選擇承擔,
  7. 該做的.該是自己的也不逃避,這就是很好的心態。
  8. 二論心成罪,
  9. 重在動機,果由因結,報逐心成。
  10. 所以心戒更重於事戒,事相上雖然有多種作法,但心只有一個,上天看的是你的心。
  11. 好比在十誦律中,就曾經記載佛陀曾經親自為僧伽床鋪驅蟲的事跡,
  12. 由於過去床鋪下面都鋪草而長蟲,咬壞床被.床腳.床繩,甚至枕頭,佛陀巡察精舍的寮房時看到,就親自把蟲除去,同時告誡弟子說:一切僧具都是信徒供養的,應該要善加愛惜.保護,使它不至於生蟲,而一旦生蟲則應該剔除蕩淨。
  13. 由這個事例,可以知道有沒有合戒,主要還是在於心的出發點,而不是僵硬頑固的形式而已。
  14. 萬千條戒律不離一個基本心態曰:知足寡慾;
  15. 萬千條戒律來自一個最高原則曰:慈悲仁愛;
  16. 萬千條戒律依據一個唯一標準曰:當下誠意
  17. 假如你在這三點上都立得正.那麼離事事合戒不遠矣。
  18. 三克己復禮是為仁,
  19. 如果不為仁.則克己復禮沒有意義。
  20. 孔子當初的教誨.就是克己復禮為仁。
  21. 為什麼現代人只強調克己復禮.而忘了仁才是宗旨呢?
  22. 什麼是仁?是一種心靈的自發性.是一種終身的承諾.少了欲仁的意願.則外在一切,無論如何符合禮的形式,也不過只是鄉原般的消極順從而已。
  23. 道場中許多人也早已喪失了欲仁的意願,沒有了向道的原動力。
  24. 為什麼來開班?為什麼來參與道務?因為不參與就沒有天命,這時候天命成了壓力,
  25. 難怪道場一片聽命辦事的空殼,人人頂著一張遵規守矩的撲克牌臉,甚至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所以跟著人家做就不會有錯,
  26. 這種心情豈不早已是孔孟二聖最忌諱的鄉原了嗎?
  27. 人欲仁的動力,是內在自我的決斷力,是對上天至誠不息的承諾,而不是為了形式上的規範。
  28. 由於有了欲仁的意願,所有的心與力都用在這萬古聖人的事業上,是得其所也,又何需要外力的逼迫與催促呢?
  29. 四禮最早的解釋是履,是步伐.是行動。
  30. 人與人的聯繫就是禮的深層結構,你在你所處的人身位置中去履行,
  31. 使這段因緣漸漸越來越完善的過程,就是修身的功夫。
  32. 曰:我該做的,我不敢不做;我不該做的,我不敢做,這就是戒的宗旨,來自於一個本我。
  33. 假如我只是一介眾生小人,那我也沒有所謂的戒與禮可言;
  34. 但我若是一位修行人.辦道者,那我就不可不用菩薩戒來要求自我。
  35. 何故說禮與戒產生於人際的深層結構呢?
  36. 因為外在一切,一旦與我發生聯繫,便突顯出我的位與我該省思我的表態。
  37. 事不關己則避,不想惹禍生煩,這只是眾生普遍的保身相,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
  38. 愛惜自我所有,慳吝財法不施,這只是眾生普遍的自私相,但對菩薩來講己經犯戒;
  39. 讚揚自己長處,批評他人短處,這只是眾生普遍的比較相,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
  40. 懶惰懈怠停頓,安於飽食終日,這只是眾生普遍的凡夫相,但對菩薩來講己經犯戒;
  41. 人若冷面對我,我便冷面待他,這只是眾生普遍的報復相,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
  42. 菩薩就是慈悲的化身,所以人家有建議時不接納他,
  43. 人家責備時不感謝他, 人家怨惱時不關心他,
  44. 人家說話時不傾聽他,人家生病時不照顧他,
  45. 人家錯誤時不諫正他,人家起疑時不溝通他,
  46. 人家結氣時不理會他, 人家嫌疑毀謗同修時不解釋導正他,
  47. 就是離了菩薩慈悲的本懷,就是犯了菩薩戒,就是失了菩薩位。
  48. 菩薩乃是攝一切應知之法,渡一切應渡眾生,乃願與一切眾生皆為同修,而能同處.同時.同心.同見.同戒.同道.同解脫.同感一靈,這是不外其人.不外其事.不外其物。
  49. 這等心量是天下眾生皆與我同此靈性,即是聖人之本性,如此即為菩薩戒也。
  50. 曰:何謂守戒?何謂破戒?戒這個字不離本份本位,
  51. 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位,所以對這個人來講是犯戒的事,對那個人就不一定算犯戒。
  52. 曰:戒說穿了就是你在本位上.本份上,該遵守的規範.該盡到的責任。
  53. 能時時觀察自己的責任.本份是什麼嗎?能常常去認識到自己的本位有多莊嚴嗎?
  54. 曰:道場最大的恩典就來自於戒,因為自己知道該守什麼戒,所以自己能成就什麼位。但道場最大的問題,也往往產生在戒,因為人總是喜歡用戒來規範別人,拿戒律佛規來壓別人。
  55. 一旦道場中總是在討論誰對誰錯?
  56. 怎樣做才對?怎樣做是錯?道還在嗎?道情還留得住嗎?
  57. 道場唯一能夠讓大家的心真的在一起的,就是怎樣引人入道,就是我怎樣示現道。
  58. 如果大家都向別人要求,你眼中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犯規犯戒,而你的心也失去了道.失去了戒。
  59. 古德云:師雖凡夫能說聖法,如食母乳勿嫌面醜,如採樹果勿嫌枝曲,夙根難測不可自棄,障無實性不應自暴.這句話就是告誡修行人:一切萬緣中都有真理的示現,一切人都是我可以學習的老師,一切關係中的互動都是在啟發我的智慧。
  60. 在任何一種關係?自己不問對方有沒有資格讓我學習,讓我付出,讓我改變,任何一段關係中?我要常常提醒自己,我能從中學習什麼?付出什麼?改變什麼?
  61. 從我自己入手,這才是自性戒
20131107歸20191214
繼往開來:
繼往:傳承古聖先賢之道統 發揮真理實體之妙用 建立道德行為之典型
開來:開拓大同未來之道路 創新教化學說之內涵 培育後進有為之人才

聖賢之精神內涵:
1.臨難不苟 2.遇考不退 3.虛己從人 4.簡樸實在 5.律己以嚴 6.待人以寬 7.敬老尊賢 8.知恩報恩 9.是非分明 10.堅忍剛毅 

3 則留言:

  1. 1994~四大宗旨(澳十班15)徹悟
    1.識透天時聖意 金線目標再認清
    2.體察時措機宜 使命信念再深造
    3.鞏固道務基礎 道情道誼再連繫
    4.嚴謹道務原則 進退應對再加強20170508~20190218
    四方規矩 弘外報本 中心有之 三三十五 欲告2004甲申三月三信事

    回覆刪除
  2. 1998~明示:(寶五班8)自覺
    宗旨一:襲紹道統 承敘天職 鞏固道體之奠基
    宗旨二:遠絕邪魔 防避考亂 鞏固道務之脈絡
    宗旨三:循沿軌徹 謹遵誡則 鞏固道場之佛規
    宗旨四:開誠佈公 正本清源 鞏固道情之和誼
    宗旨五:齋慄莊敬嚴守操持 鞏固道心之正確20170508~20190218
    十字為圓 固本弘外 一半一半 十五八八 預告欲說2013癸巳三年有成2015乙未點止該作2019己亥革故負責

    回覆刪除
  3. 2007師曰:在天使的身上,可以見證 上帝的榮耀;而辦道人員即是在人間的天使,行使著上帝所給予的使命,所以真誠的辦道人員與 上帝最親近。可是天使也有被上帝驅逐出樂園的時候,那是因為自滿,因為拒絕,因為試探。
    而人們為何自滿?因為嘗到名聲、忘失赤子之心,所以不自覺的自滿。
    為何拒絕?因為漠視責任、忘形於權柄,所以成為一個拒絕 上帝的人。
    為何試探?因為面對誘惑時信念不堅,所以只好妄想求佛。~~慎哉!

    什麼是修道的原汁原味?就是純樸、善良、虔誠。

    功德是由信心生發,沒有信愿行證者,他做不出功德。
    所謂只願講道,不願行道,是謂功勞;只顧守身,不做親民,是謂獨善;無心齊家,不樂修身,是謂孤寡;聞理信受,自覺覺他,是謂功德。
    發心即見功德,惜福即是造福。
    少慾知足,正道精勤,修行不斷,功德亦不斷;功德不斷,福量必廣。
    而修道最怕修成自己的道,貪婪頑固,以指令人,喜受而怨捨。
    見聲名,則善柔便辟;見善愿,不能思效美行,且袖手旁觀,此無有功德,反為罪過。

    發心即是復活,復活者乃見本愿,如同 耶穌行 上帝之旨令留下印證。
    而現在的你要留下什麼印證?你只有馬不停蹄,接受 上帝給你的,選擇 上帝所要的,才能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

    在初地裡,他可以逐漸成長,進而認識使命責任。一位新道親本位若莊嚴,自然他就會昇華、就會精進、就會發心,自然就有責任,責任就從他的認識開始。所以說,知道的就有責任,聽聞 上帝的道就有責任,從心地上下工夫,使命自然莊嚴。
    20070901在多明尼加立愿清口摘要

    回覆刪除

204D35研討06五倫202402

什麼是五倫? 五倫謂人當常由之道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種人倫關係。 古代以五倫作為人際關係的規範,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五倫之中,有屬於血統關係,有屬於社會關係,有屬於政治關係,均須有合宜相處對待之道,方能和諧有序。 〔中庸.第二十章〕: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