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014D03解構03功課201314

四門功課二○○ 六丙戌年十月七日 
  1. 一學習生存(生存乃動物之道)
  2. 在成長過程裡,各適其所,各得其道,各依其緣而達到發展。
  3. 因種種而學會堅韌放下不屈不撓;
  4. 因病痛知道健康的可貴,
  5. 因破碎知道圓滿的幸福。
  6. 因堅定卓絕,義無反顧,猛然抽身,斷不猶豫,所以活得漂亮
  7. 因行事坦然,與人坦白,樂觀上進,越挫越勇,所以活得自在
  8. 因物質世界,情識妄慾,絕不掙扎,毫不沾滯,所以活得瀟灑
  9. 細細的品嚐生存的美味,細細的品味生存的喜悲,能收能放,方不失修行本位
  10. 生活如荊棘,如草原,讓心寧靜認真選擇,選擇後不徬徨,真誠以對,就是修行本格
  11. 二群眾與獨處(群眾乃社會之道)
  12. 獨處是孤寂,是要修身.要明心.所應該擁有潔身自律,反省思慮.
  13. 與群眾相處永遠牢記著,本有的待人處事接物的原則?
  14. 面對人不忘記修行本色,不是孤高不群,而是有原則有圓融,讓人感覺到你的端正。
  15. 與人相處不是風吹兩面倒,而是應該在相處中,互相了解勸勉,而提昇彼此正當的情誼
  16. 聖賢有格言,菩薩有行跡,此時此刻便是獨照的功夫。
  17.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8. 是以君子無時無刻便是修身,便是克己與化人
  19. 三增廣與運用(增廣乃個人之道)
  20. 增廣即道學的充實,運用即心得的實修。
  21. 論讀書是用什麼書在讀?是讀書還是被書讀?
  22. 對待一件人事物,就是你進退應對的功夫。
  23. 若不能在這次學習中得到下一次懂得如何應對,那就枉費在這一次人生閱讀。
  24. 忘掉不應該儲存的東西就是心靈健康,記得豐富的教訓.提昇的要領就是心境清明.
  25. 意識的忘與記,就是心靈的新陳代謝。
  26. 四貧富的孝親(孝親乃原初之道)
  27. 孝敬雙親是一個明理的人會做的事,不管身分地位或有錢沒錢,
  28. 真的有孝敬的心,就不必因為你沒有財富而去傷天害理.而竊取。
  29. 富貴門中好修行,因為沒有物質牽掛;然而貧賤之身能修行,因為能謹慎自重。
  30. 只要有那份心,就算沒有豐富的物質,你也懂得孝親心。
  31. 因此做一個有孝有悌的人,自身便要懂得身體力行。
20131225歸20131216
孝,子承老形。本義作善事父母者。
即愛好父母而善事父母使其悅樂之稱。
養成不孝的原因有三:1放縱驕寵.2逸樂慣性.3記怨忘恩。



佛陀在世時,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究竟的意義在於破除我.法二執。
我執是主觀的我,法執是客觀的宇宙。
佛法的內容無非是剖釋人生即我,宇宙即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真相的法則。
如果能認識到法與我的真相,就不會為自我和客觀環境所困惑,即可很快地轉迷成悟,從而離苦得樂,得到徹底的解脫。(陰陽消長+佛性平等)
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萬有因果律.就因上說叫做緣起;就果上說叫做緣生。
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生住異滅,都是表示萬法流轉,生滅無常,生住異滅是指器世間的生滅規律,循環往復,無始無終。有為法之四相也。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色蘊謂之色,受想行識四蘊謂之名,所以五蘊又稱名色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有多少幼苗沒有機會長大?又有哪些災害不斷的發生?
但要扼殺幼苗多麼容易! 一場暴雨,就能腐爛它的根;一場乾旱,就能榨乾它的芯;
浮萍和仙人掌,雖然都是植物,所生長的環境卻是多麼的不同!又有春夏秋冬之變化!
哀莫大於心死,常知:金木水火土, 常行:恭寬信敏惠,常思:知足常樂。

宗聖傳聲
東魯薪傳垂萬古
南豐文集炳千秋
親炙聖教
大學道千秋金鑑
中庸理萬古丹根
大體善成、該做能行、團結圓和
明德親民止至善 天命謂性道教焉

眼見之事猶然假,耳聽之言未必真,無故要殺人滿門家眷,也不訪察真假虛實(濟公傳39)
人叫人死天不肯,天叫人死有何難?自古當年笑五侯,含花逞錦最風流,如今聲勢歸何處?
孤塚斜陽漫對愁,嗟我兒輩且修行,世事如同水上鷗,因循迷途歸願路,打破迷關一筆勾。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聖經啟示錄二十二17)
 
00說:對我們要求不多,只有三項:
1、徹底改變,上位者之存心觀念及作風行為。
2、辦道人員,深入內性修持與外功並進。
3、恢復往時的道場「敦樸」「謹慎」。

今天人們胸前的成竹,是從何而來?因何而生? 從自大因貪
當下知過必改或許身心復活得生機復甦以運作良知良能,
由人沿源緣生 守一真一切真 上達光明
現在發端五常(仁義禮智信)
力行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成就聖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4D35研討06五倫202402

什麼是五倫? 五倫謂人當常由之道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種人倫關係。 古代以五倫作為人際關係的規範,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五倫之中,有屬於血統關係,有屬於社會關係,有屬於政治關係,均須有合宜相處對待之道,方能和諧有序。 〔中庸.第二十章〕: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